1. 首页>>文化体育>>教育文化

突破“35岁门槛” 国考带了个好头


  辛音

  10月14日,2026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录考试发布公告,报考年龄首次调整为18周岁到38周岁,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则放宽到43周岁以下。此次国考主动打破以往35岁的报考门槛,在促进就业公平的道路上迈出标志性一步,引发社会广泛好评。有的大龄考生表示,要珍惜国家给的机会。

  近年来,“35岁门槛”屡屡引发争议。回溯1994年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要求,公务员招考年龄不得超过35岁。各类市场主体沿用这一标准,也将入职年龄资格设为35岁以下。通行多年的人力资源筛选规则,对优化职场队伍年龄结构、增强体制活力与职场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固化的年龄评判标准,忽略了个体能力的差异化与职场发展的多元化。碍于这一硬杠杠,不少经验丰富的从业者跨过35岁门槛,就面临“求职无门、换岗受限”等困境。随着国民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入职年龄显著推后,更与“35岁门槛”形成现实冲突。

  国家选拔行政人才,能力应是第一决定因素。选材的方式与标准、视野与格局理应与时俱进。2026年度国考放宽年龄限制,首先打破了“唯年龄论”的片面导向,传递出让人才选拔回归能力本位的鲜明信号。让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中青年人才有更多机会创造社会价值,也有助于释放整个社会的就业活力和创新潜力。同时,政策精准破解了教育时长与职业时长的错配困境,为较晚步入职场的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入场券,留出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不失为实现人尽其才局面的良方。


  值得注意的是,国考突破“35岁门槛”还是对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的积极衔接。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稳步推进,劳动者的职业生命周期整体延长。国考适时放宽报考年龄,是通过在制度入口端做出关键调整,让人才成长节奏与退休政策调整同频,从而确保更多人才都能拥有完整、连贯的职业发展通道。

  不断贴合劳动力结构变化与人才成长规律,是调整人才选拔衡量标准的必然要求。作为人才招录的风向标,国考突破年龄限制可以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带动企业等用人单位重新审视35岁的“入职红线”。逐步淡化年龄歧视,积极重塑社会心理与用人观念,正是国考突破“35岁门槛”的深层价值。近期,四川、上海等地纷纷放宽考编年龄限制。政府部门率先垂范,有助于汇聚破除年龄歧视的强大合力,为打造活力盎然的现代职场提供坚实支撑。

  突破35岁这道横亘在求职者心中的无形障碍,是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理性就业环境的关键一环。突破“35岁门槛”,就是把职场的机会大门越拓越宽。

本平台广告位,小程序开发,网站维护,运营托管等互联网服务欢迎咨询海能科技,服务热线:180-2356-0819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sysz.org/jiaoyu/13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8023560819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