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造假,早就不是啥新鲜事儿了,今年以来,这样的类似事件,就已经发生了7次。
1. 1月份,郑州金域医学在河南禹州市的疫情防控筛查中出现了“主动传播病毒”、“伪造数据”的传言,各种辟谣之后,许昌市公安局通报“郑州金域区域负责人张某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施引起新冠病毒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
2. 4月份,合肥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超能力承揽业务,严重超出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此前还多次出具“假阳性”报告;
3. 5月份,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上海中科润达,在同一天同一小区,作出了13份假阳性报告,而在其它小区,也有假阳性存在。
4. 5月21日,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被北京警方立案侦查,其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
5. 5月27日,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为非法牟利,将本已“5混1”“10混1”的检测样本,再次多管混检,人为稀释样本,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6. 9月24日,石家庄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检出阳性却故意隐瞒不报,形成社区传播,造成疫情扩散;
7. 11月11日,昆明寰基医学检验所“管理混乱、质控不严、失职失责”,导致检测结果虚假,干扰了全市疫情防控工作。
有数据造假的,有假阳性的,还有“引起病毒传播”的,高频次的发生,难免让人产生联想,病毒防控这么久却依然横行,里面有没有人为因素在里面。
当然了,这并不是全部,在今年6月-7月间,不少省份进行了核酸机构的大排查,有数据显示,在这次的排查中,有250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被责令整改,其中不乏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比如长沙兰卫医学,是上市公司兰卫医学的全资子公司;安徽华大医学,隶属于华大基因;成都迪安医学由迪安诊断持股55%;成都凯普医学是凯普生物的孙公司;而被辽宁省要求整改的沈阳和合医学,属于和合诊断,而和合诊断一直谋求在科创板上市。
但是,整改显然也没啥用,4月份合肥和合医学被通报,7月份沈阳和合医学被要求整改,而到9月份,石家庄和合医学仍然敢隐瞒阳性结果。这样的利润可持续吗?只要核酸需求还在,自然是可持续的,但是如果核酸需求减弱,这些公司的盈利会不会被打回原形,也是未知。但是在可知的现在,他们在拼命做核酸,不惜造假;而没上市的,大大小小的核酸公司,也在拼命往资本市场里面挤,能在A股就上最好,不行还可以冲港股。上交所和深交所对核酸企业上市的事情表态了:“要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本平台广告位,小程序开发,网站维护,运营托管等互联网服务欢迎咨询海能科技,服务热线:180-2356-0819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ysz.org/guonei/275.html